Monday, June 05, 2006

阿叔罵出你我心底話﹖—— 馴服和駕馭壓力

2006年6月5日


【明報專訊】《巴士阿叔》短片近日成為全城熱話,風頭蓋過《火舞黃沙》和 《達文西密碼》。大家爭看《巴士阿叔》,究竟是認同阿叔﹖暗笑四眼仔﹖還是純為八卦看熱鬧﹖其實,生活中我們也常碰到類似的衝突,面對挑釁,應如何應對﹖為何情緒一觸即發﹖破口大罵是否就可以解決問題﹖

「你有壓力,我有壓力,你做乜挑釁我呀﹖」

「未解決﹗未解決﹗未解決﹗」

這些「阿叔金句」,大家即使沒看過短片,也可琅琅上口,是否因為這正是大家的心底話﹖

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與臨床心理學家李穎明均認為,《巴士阿叔》並非單一罕見事件,社會上每天都不斷上演著類似事件,陳仲謀和李穎明都曾有親身經歷。

李穎明說,有一天,在一個人多擠迫的車廂內,一名身穿西裝的年輕男士與一名中年阿叔碰撞,也搞不清楚誰踩了誰一腳,兩人就開始對罵,而且愈罵愈激烈,粗言穢語盡出,完全沒理會旁人反應,對罵持續了數個車站,直至中年阿叔準備下車,「火氣」慢慢收下,但年輕男士在阿叔離開車廂後,仍然繼續用粗口指罵。

動氣罵人自己好傷
身兼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的陳仲謀也稱,數天前在銀行內,一名男顧客不滿銀行收取手續費,在分行大堂破口大罵半小時。在旁人眼裏,這人實在不講理。而且大庭廣眾,這類行為並不適當。
「動氣罵人,其實自己好傷。」

李穎明指出,有研究證實,憤怒會影響心臟健康﹔在動怒之前,先問問自己,怒罵別人能否得到預期效果﹖還是會把問題惡化﹖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,為何會觸發怒氣﹖為何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﹖

不快不滿來自期望
李穎明認為,憤怒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自己忽略的問題,例如﹕身心一直受壓,卻沒有適當處理,一遇上不愜意的情況,觸動情緒,新仇舊恨一併湧現,情緒便一下子失控。

「不快、不滿是來自期望,當我們或別人不能達到自己心中的期望時,有人因而感到憤怒,把責任歸咎別人。」李穎明建議,調節自己的期望,把事情控制於自己範圍之內,調節一下自己的期望,想一想自己能力範圍還可以做些什麼,更有助改善當前的情況。

另一方面,陳仲謀稱,脾氣暴躁的人未必等於有病。或許就如「巴士阿叔」所言,他們都面對很沉重的壓力。

談到壓力,想必以為是負面的東西,但他強調,它不一定是壞事,適當的壓力能推動個人進步,令表現達至高峰﹕「如果沒有考試,學生哪會讀書﹖沒有上司的壓力,工作又哪會做得好﹖」可是,話分兩頭,壓力過大,表現便會失準。

生理心理壓力反應
如何減少過度壓力對自己的影響﹖陳仲謀稱,不妨細心留意身心發出的信號。面對壓力時,生理和心理均會產生一連串的反應,前者如心跳加速、手心出汗、手震、尿頻、胸口納悶等,後者則有焦慮、緊張及失眠等。可是,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敏銳地感應以上的「壓力反應」,皆因現代人太忙,沒時間留意到。當「壓力反應」出現時,只感到全身不舒服,心情好「蚊憎」,想踢別人一腳。

避開壓力來源只是緩兵之計,他認為,與其談減壓,不如談「馴壓」——馴服和駕馭壓力。他在一篇文章寫道﹕「……馴服壓力,就如馴服一匹野馬一樣,要充分利用它的好處,為我們帶來推動力,同時要經常小心留意,避免為其害處所傷。 」

他舉例稱,銀行裏大排長龍,你排在其中,等了半小時,愈來愈「蚊憎」,心跳開始加速,手心出汗,正想找方法發泄。察覺到這些「壓力反應」後,為防與別人衝突,你選擇了離開銀行,改天再來,避開壓力。不過,你亦可以這樣想﹕「改天再來,利息下調,『唔抵』。今天繼續排隊,肯定有賺。」以另外一種想法應付,把壓力駕馭過來。有人天生已知道如何馴服壓力,不過後天學習也不會太遲。

文﹕鄭寶華、姜素婷

1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Nice colors. Keep up the good work. thnx!
»